整体说明
◎译 名 罗拉快跑/疾走罗拉/RunLolaRun
◎片 名 Lola rennt
◎年 代 1998
◎国 家 德国
◎类 别 动作/惊悚/犯罪
◎语 言 德语
◎上映日期 1998-08-20(德国)
◎豆瓣评分 8.1 分 / (总分10分 | 共 148480 人评分)
◎片 长 81分钟
◎导 演
◎主 演 弗朗卡·波滕特 / 莫里茨·布莱布特罗伊 / 赫伯特·克瑙普 / 妮娜·皮媞 / 阿敏·罗德 / 约阿希姆·克罗尔 / 路德格·皮斯特 / 苏珊娜·冯·博尔索迪 / 塞巴斯蒂安·席佩尔 / 朱丽叶·林迪希 / 拉尔斯·鲁道夫 / 海诺·费尔希
,
简介
罗拉(弗兰卡•波滕特 饰)和曼尼(莫里兹•克雷多 饰)是一对年轻的恋人,其中曼尼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而罗拉则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爱情顶着”的爱情至上主义者。
一天,曼尼为老大完成一项钻石交易,带着装有10万马克的钱袋等候罗拉的接应,然而罗拉的自行车被人抢走,耽误了约定的接应时间,曼尼只好乘地铁回去。在地铁车厢里,曼尼扶起身边的乞丐,同时,看见两名警察向他走来。慌乱中,曼尼下了车,竟然把钱袋忘在了车厢里。显然,钱袋被乞丐拿走了。此时距离曼尼和老大约定见面交钱的时间只剩下20分钟,如果20分钟之内筹集不到10万马克,曼尼就会被老大杀死。走投无路的曼尼打电话向罗拉求救,如果罗拉20分钟之内不能赶到,曼尼只能铤而走险抢劫电话亭对面的超市。
考验罗拉爱情的时候到了,为了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救出曼尼,她狂奔在向银行家父亲求助的路上。
获奖情况
豆瓣参考
影评参考
## 命运狂想曲:《罗拉快跑》中的时间解构与生命狂欢
在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中,时间不再是线性前进的河流,而是被解构成可以重启的游戏关卡。这部1998年的德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风格,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命运、选择与可能性的哲学狂欢。
影片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罗拉必须在20分钟内筹集10万马克,以拯救男友曼尼的生命。但导演通过三次重复的叙事,将这个故事演绎成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每一次罗拉奔跑时微小的选择差异,都如同蝴蝶效应般引发命运的巨变。
第一次奔跑,罗拉选择向父亲求助,却意外卷入银行劫案,最终在警察的枪声中倒下。第二次,罗拉闯入父亲的办公室,却发现父亲有了外遇,愤怒之下她抢走了保安的枪,这次曼尼却在车祸中丧生。第三次,罗拉在赌场赢得巨款,曼尼也找回了丢失的钱,两人终于迎来圆满结局。
这种”游戏式”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时间观念。导演将时间切割成碎片,让观众意识到,命运并非不可改变,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可能开启全新的可能性。罗拉的红色头发在柏林街头飘动,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象征着对既定命运的反抗与挑战。
影片的视觉语言同样充满实验性。快速剪辑、动画插入、分屏画面等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的节奏感,将观众带入罗拉的时间竞赛中。电子音乐的运用更是强化了这种紧迫感,让整部电影如同一场盛大的电子游戏。
《罗拉快跑》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与救赎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思考的哲学文本。它告诉我们,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重新定义命运的机会。在这个被科技和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像罗拉一样,在不断重复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当罗拉最终赢得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们不禁要问: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是否也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也许答案就在我们每一次的决定中,在每一刻的当下。正如电影所暗示的,生命不是既定的剧本,而是一场充满可能性的冒险。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成为了后现代电影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关于时间、命运和自由意志的深刻探讨。在罗拉奔跑的身影中,我们看到了现代人面对命运时的焦虑与抗争,也看到了生命本身的无限可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