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说明
◎译 名 牺牲/Lesacrifice/TheSacrifice
◎片 名 Offret
◎年 代 1986
◎产 地 瑞典/法国/英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瑞典语/法语/英语
◎上映日期 1986-05-09(瑞典) / 1986-09-06(多伦多电影节)
◎豆瓣评分 8.8/10 from 10003 users
◎片 长 149分钟
◎导 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 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 演 厄兰·约瑟夫森/苏珊·弗利特伍德/艾伦·埃德渥/古德·吉斯拉德提尔/斯文·沃尔特/瓦莱莉·迈蕾丝/菲利帕·弗伦岑/汤米·谢尔奎斯特
,
简介
评论家亚历山大(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饰)在瑞典的家中庆祝自己的五十岁生日,年幼的小儿子刚做完咽喉手术不能发声。两人在静默中种下一株树苗期待它生出绿色的枝叶,然而就在当天晚上,电台广播了一则发射核导弹的消息,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绝望的亚历山大向上帝祈祷不要发生战争,甚至他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来阻止世界末日的来临。期待世界重生的亚历山大在心力交瘁的情况下,烧毁了自己的房子。在熊熊大火中,亚历山大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小儿子来到岸边继续为他们共同栽种的树苗浇水,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
苏联著名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杰作《牺牲》,荣获1986年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在内的四项大奖,并提名金棕榈奖最佳影片,于1988年荣获第4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获奖情况
豆瓣参考
影评参考
## 《牺牲》:一部关于人性、战争与信仰的史诗之作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牺牲》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艺术电影。影片以一场核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亚历山大,一位知识分子和艺术评论家,在面对末日危机时,为了拯救世界,决定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家庭、信仰和生命的故事。
影片开始于一片祥和宁静的田园风光中,亚历山大与年幼的儿子正在种树,他们谈论着生命的意义和希望。然而,这种平静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核战争警报打破,世界陷入恐慌和绝望。亚历山大在绝望中向上帝祈祷,承诺如果上帝能够阻止战争,拯救世界,他将放弃一切,成为“牺牲品”。
影片通过缓慢而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亚历山大在做出牺牲决定后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他焚烧了自己的房屋,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甚至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然而,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无法确定亚历山大的牺牲是否真的阻止了战争,也无法确定他的信仰是否真的得到了回应。
《牺牲》并非一部容易理解的电影,它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需要观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影片探讨了人性、战争、信仰、艺术等永恒的主题,引发观众对生命意义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观看《牺牲》是一次震撼心灵的体验。塔可夫斯基用他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考和精神探索的世界。影片中令人窒息的末日氛围,亚历山大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影片结尾的开放式结局,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牺牲》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在面对灾难和绝望时,我们该如何选择?信仰的力量是否真的能够拯救世界?牺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们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探索。
总而言之,《牺牲》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和品味的电影杰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和牺牲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信仰的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保持希望和信念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境时,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