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说明
◎片 名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年 代 1977
◎产 地 美国
◎类 别 剧情 / 科幻
◎语 言 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印地语/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0-09-16(中国大陆) / 1977-11-15(纽约首映) / 1977-12-14(美国)
◎豆瓣评分 7.2/10 from 18170 users
◎片 长 135分钟 / 137分钟(纪念版)
◎导 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 剧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哈尔·巴伍德/杰里·贝尔森/约翰·希尔/马修·罗宾斯
◎主 演 理查德·德莱福斯/弗朗索瓦·特吕弗/特瑞·加尔/梅林达·狄龙/鲍勃·巴拉班/J·帕特里克·麦克纳马拉/沃伦·肯梅灵/罗伯茨·布洛瑟姆/菲利普·多德斯/卡里·加菲/兰斯·亨利克森/麦瑞尔·康纳利/吉恩·戴纳斯基/诺曼·巴托德/约瑟夫·索默/卡尔·韦瑟斯
,
简介
1978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
1945年的一天夜里,当诺伊·尼尔瑞(理查德·德莱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饰)在装载卡车时,忽然被神秘的光线所笼罩,之后奇怪的幻象和五个音符一直在他脑海中回旋。他能否发现幻象的意义,又是谁将其置于他的脑海中呢?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同星际来客有了一定的接触并确定其降落的地点。为了掩饰真相,政府要求人们远离此地。然而,包括诺伊在内的一群人,却被其共同的幻象所吸引,来到此地。
在沙漠中的魔鬼山上,空军临时修建的基地上空,外星人如约来到,他们的飞船流光异彩,将半个天空都照亮了。人类播放了以前从太空接受到的外星人信息中破译出的音乐作为联络的手段,飞船的大门打开了,从前失踪的地球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一批外形矮小的外星人则来到地球人中间和他们做心灵的沟通……
获奖情况
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8)
最佳导演(提名)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最佳女配角(提名) 梅林达·狄龙
最佳摄影 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最佳剪辑(提名) 迈克尔·卡恩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 道格拉斯·特朗布尔 / 罗伊·阿博盖斯特 / 马修·尤里奇 / 格雷戈里·杰恩 / 理查德·尤里西奇
最佳音响(提名) 唐·麦克杜格尔 / 罗伯特·努德森 / 罗伯特·格拉斯 / 吉恩·S·坎塔梅萨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乔·阿尔夫斯 / 菲尔·艾布拉姆森 / 丹尼尔·A·洛米诺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约翰·威廉姆斯
特别成就奖 弗兰克·E·华纳${2}
豆瓣参考
影评参考
**影评:《第三类接触》——人类与未知的对话**
《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于1977年执导的一部经典科幻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与外星生命首次接触的故事,充满了神秘、探索与情感共鸣。作为一部科幻片,它不仅展现了对外星文明的想象,更深入探讨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恐惧,以及面对超越自身理解的宇宙时的情感反应。
影片的情节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展开。主角罗伊·尼瑞(由理查德·德莱福斯饰演)是一名普通的电气工人,他在一次神秘的UFO目击事件后,开始被一种无法解释的冲动所支配,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某个特定地点的图像。与此同时,科学家和军方也在秘密研究一系列与外星文明相关的现象,试图解开这些谜团。随着剧情的发展,罗伊与一群同样被“选中”的人一起,最终来到了一座被选为外星文明与地球首次接触地点的山丘。在那里,人类与外星生命终于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
影片的叙事节奏缓慢而富有张力,斯皮尔伯格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尤其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外星飞船的出现与人类与外星生命的互动场景,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与情感深度。约翰·威廉斯为影片创作的配乐,尤其是那五个音符的旋律,成为了影片的标志性元素,象征着人类与外星文明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观看《第三类接触》后,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外星生命的想象,更多的是对人类自身的好奇与探索精神的反思。影片中的罗伊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渴望与不安。他无法解释自己为何被选中,也无法抗拒这种召唤,最终选择放下一切,追随内心的声音。这种对未知的执着与勇气,正是人类不断探索宇宙、超越自我的动力源泉。
此外,影片还传递了一种乐观的宇宙观。与许多科幻电影中外星生命被描绘为侵略者不同,斯皮尔伯格在《第三类接触》中展现了外星文明的善意与和平意图。这种对人类与外星生命关系的正面想象,反映了导演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总的来说,《第三类接触》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与情感深度的科幻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外星生命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面对未知、如何与宇宙对话的寓言。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与震撼的视觉效果,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可能的宇宙,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这部影片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值得每一位科幻爱好者细细品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