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说明

◎译  名 Rouge
◎片  名 胭脂扣
◎年  代 1987
◎产  地 中国香港
◎类  别 剧情/爱情/奇幻
◎语  言 粤语/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87-12-05(中国台湾)
◎豆瓣评分 8.4/10 from 210,794 users
◎片  长 96分钟(香港)
◎导  演 关锦鹏 / Stanley Kwan
◎编  剧 邱刚健 / Kang Chien Chiu
◎演  员 梅艳芳 / Anita Mui

简介

报社记者袁永定(万梓良 饰)遇到了一位前来登寻人广告的女子如花(梅艳芳 饰),无意中才发现了该名冷艳的女子原是鬼魂,早在50年前,她是一名红牌妓女,结识了一名纨绔子弟十二少陈振邦(张国荣 饰)。如花深深爱上了这名多情的公子,两人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由于身份悬殊,遭到了十二少家人的极力反对。无奈之下,他们以胭脂扣定情,一起吞鸦片殉情。如花未能在地府看到自己的爱人,便到阳间寻找。
如花在两名记者的帮助下,得知原来当年十二少被人救活了,如今生活潦倒。面对十二少的懦弱,如花伤心欲绝,把胭脂扣返还,回到阴间投胎转世。

获奖情况

豆瓣参考

IMDB豆瓣参考
豆瓣参考链接点这里

影评参考

## 《胭脂扣》:情爱迷局中的清醒者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胭脂扣》犹如一剂优雅的毒药,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与深刻的文化反思,在众多商业片中脱颖而出。这部由关锦鹏执导,梅艳芳、张国荣主演的影片,不仅是一部凄美的爱情悲剧,更是一面照见时代与人性的镜子。

### 叙事结构:双重视角下的时空交错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以现代记者袁永定(万梓良饰)为线索,串联起50年代名妓如花(梅艳芳饰)与富家公子十二少(张国荣饰)的爱情故事。这种叙事手法不仅打破了线性时间的桎梏,更通过现代与过去的对比,揭示了情感本质的永恒性。

在50年代的香港,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充斥着浪漫与悲情。他们沉醉于彼此的温柔乡,却无法跨越阶级的鸿沟。十二少的懦弱与如花的执着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悲剧性结局——殉情未遂,阴阳两隔。

而在80年代的香港,袁永定与楚娟(朱宝意饰)的爱情则显得更为现实与理性。他们面对感情时的清醒与克制,与如花十二少的狂热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时空交错下的情感对比,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与选择。

### 人物塑造:情欲与理智的永恒博弈

如花这一角色堪称香港电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悲剧女性形象。她是情欲的化身,也是清醒的殉道者。在爱情中,她既是主动的追求者,也是被动的牺牲品。她对十二少的痴情,既是对爱情的执着,也是对命运的抵抗。

十二少则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形象。他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却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他的懦弱与优柔寡断,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爱情,也注定了如花的悲剧命运。

袁永定与楚娟则代表着现代人的情感态度。他们理性、克制,在感情中保持着适度的距离。这种态度看似冷漠,实则是对自我的保护,也是对爱情本质的深刻认知。

### 文化反思: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碰撞

《胭脂扣》不仅是一部爱情电影,更是一部关于香港文化身份认同的寓言。影片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对比,探讨了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人们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承载着传统价值观中对忠贞不渝的追求。而袁永定与楚娟的感情,则体现了现代社会中理性至上的情感观。这种价值观的碰撞,反映了香港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困境。

### 艺术特色:视觉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影片在视觉呈现上极具风格化,通过精致的布景与考究的服装,完美还原了50年代香港的风貌。摄影师杜可风的镜头语言细腻而富有诗意,将人物的情感状态与环境的氛围完美融合。

音乐在影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题曲《胭脂扣》的旋律凄美动人,与影片的悲剧基调相得益彰。梅艳芳的演唱更是将歌曲的情感张力发挥到极致,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

### 观后感:爱情迷局中的清醒者

《胭脂扣》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与深刻的文化反思,在香港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通过对不同时代爱情观的对比,揭示了情感本质的永恒性与复杂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理性至上的情感态度,但《胭脂扣》提醒我们,在爱情这场迷局中,我们既需要保持清醒,也需要保留对纯粹情感的向往。如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时代的缩影。她的执着与清醒,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佳作,更是一面照见人性与时代的镜子。它告诉我们,在爱情这场游戏中,真正的清醒者不是那些冷眼旁观的人,而是那些在狂热中依然保持理性,在理性中依然相信爱情的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